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踏访南泥湾,探寻振兴新途径——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剧启红源,法润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青春视角探寻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密码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引领青年学子厚植乡土情怀、勇担时代使命,近日,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剧启红源,法润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镇南泥湾…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引领青年学子厚植乡土情怀、勇担时代使命,近日,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剧启红源,法润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开展为期6天的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紧扣“红色赋能+法治护航”双主线,以青春视角探寻革命老区的振兴密码,在乡土大地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精心打造原创红色沉浸式剧游《团长带咱开荒坡,战天斗地当模范》。项目以三五九旅718团团长“第一视角”切入,融合角色扮演、任务挑战等互动机制,鲜活重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军队整编、生产誓师、劳动竞赛等历史场景。

针对村民对参与项目的实际关切,实践团同步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在村委会议室,团队成员结合《民法典》相关条款,重点讲解了劳务合同签订、收益分配规则、人身安全责任等村民关心的问题。面对村民提问,团队成员用通俗语言解读法律条文,并针对项目运营可能涉及的“村民作为临时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农产品兑换的法律性质”“非遗技艺知识产权”等具体场景,提供了一份简明的《参与指引手册》,明确各方责任与权益保障。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南泥湾村村支书介绍植物染原材料。赵奕冉 摄

实践团深入南泥湾村踏勘资源,于植物染工坊细究传统染色工艺的制作流程与市场潜力,在军民井的青石板边、刘宝斋家风馆的旧物前、村史馆的图文间,深挖红色记忆与乡土肌理的交织脉络。然而,这些沉睡的资源尚未完全“苏醒”——或因开发不足,或因宣传有限,知名度亟待提升的现状,反为原创剧游的场景设计打开了一扇窗:未开放的院落、待活化的遗迹、鲜为人知的故事,皆可化作沉浸式体验的鲜活素材。考察尾声,村支书胡星称:“实践团的实施方案与咱们村‘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规划不谋而合!”双方就资源活化利用、剧游落地细节展开探讨,为革命老区振兴的蓝图里,增添青春注脚。

图为游客对剧游项目设计提供参考意见,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 刘佳 摄

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实践团采取“线上+线下”双轨调研模式:在南泥湾风景区,成员们手持问卷穿梭于游客之间,蹲守凉亭、驻足步道,认真记录每一份反馈;转身又叩开民宿木门、走进旅行社门店,与经营者围坐品茗,在茶盏氤氲间倾听运营痛点与改进建议。问卷上的字迹、访谈中的叹息、建议里的期待,共同织就一张鲜活的市场需求图谱——这些带着泥土气与烟火气的真实声音,为剧游项目的落地优化铺就了一条更接地气的路径。

 

图为实践团参观大生产运动纪念馆。王涵慧 摄

“课本里的‘艰苦奋斗’,是红军战士们在零下二十度的荒原上,一镢头一镢头刨出来的春天。”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凝神聆听讲解,透过展柜里锈迹斑斑的锄头、补丁叠着补丁的军装,真切触摸到“自力更生”四个字的分量。行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实践团列队肃立,将素菊轻轻放在碑座。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生动的爱国主义课,更让剧游的精神底色愈发厚重——实践团决心要将这份震撼与感动揉进剧情,用互动任务重现垦荒场景,让年轻人在角色扮演中读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滚烫初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农具铡刀 刘佳 摄

实践团队长刘佳说:“不仅要让剧游项目落地生根,更要为老区蹚出一条‘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新路,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饭’。”而年轻的实践者们并未止步于此——实践团也在思考如何将"南泥湾模式"提炼成可复制的经验,怎样让红色文旅的火种,在更多有革命记忆的乡村里薪火相传......这些思考,正从田野间的实践,沉淀为更具生命力的理论力量。 

指导老师徐加说:“这次南泥湾之行,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深厚力量,也懂得了如何用专业所长赋能乡村发展。期待这样的实践能一直走下去,让更多青年扎根乡土,用创意激活红色基因,用行动浇灌振兴之花。”

图为实践团在南泥湾村党群服务中心前与村支书的合影。 毕俊玮 摄 

(作者:刘佳 赵奕冉 王涵慧 毕俊玮)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54-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