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教育产业共绘振兴——机械工程学院学子赴南陵龙山村

本网讯为深入学习践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支教团队一行4人,在指导老师…

本网讯为深入学习践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支教团队一行4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抵达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龙山村,开展数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支教课堂合影)

抵达当日,团队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迅速与当地村党总支书记汪明喜等负责人对接,深入了解村情特别是留守儿童现状。得知村里约有30名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孩子们对即将到来的支教活动充满期待,志愿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他们连夜精心备课,力求为孩子们带来充实而愉快的暑期体验。

在群山环抱的乡村小学堂里,支教课程正式开启。志愿者们巧妙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趣味元素,设计了一系列特色课程。

穿越时空的智慧: 志愿者通过图片、模型和故事,生动演绎“四大发明”的传奇,引导孩子们亲手触摸模拟古纸、探索简易指南针的奥秘。历史的厚重与先民的智慧在互动中化为孩子们眼中惊叹的光芒,悄然播下民族自豪与科学探索的种子。

(图为志愿者为村里留守学生上课)

音符跃动的欢乐: 音乐课堂上,轻快的《小美满》旋律响起。在志愿者热情带动下,起初羞涩的孩子们逐渐放声歌唱,伴随简单的拍手律动,教室里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巧手承文脉: 手工课上,色彩缤纷的折纸在孩子们指尖翻飞,化作象征祝福的千纸鹤。志愿者在指导折纸的同时,巧妙引入诗仙李白“仗剑天涯”的豪情与“举头望明月”的乡愁,让诗意的浪漫与美好的祝愿在指尖与心间传递。
 此外,趣味英语互动、古诗词抢答、阳光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为他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亮丽色彩。

(图为志愿者为村里留守学生上课)

在汪明喜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深入调研了龙山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凤丹牡丹皮。这里作为有着1600余年种植历史的道地产区,被《中国牡丹全书》誉为“全国丹皮之最”。然而,志愿者们了解到,十多年前,守着“金山银山”的村民却因技术落后、销路不稳而陷入贫困。转机始于2007年。仲景宛西制药在此建立牡丹皮基地,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模式:企业与800多户村民签订30年长期合同,统一提供优质种苗、专业技术指导并设定保底收购价;药农则严格按标准种植,确保产出丹皮酚含量高达3.8%(远超国标)的顶级品质。

一株丹皮需历经5年匠心培育,从播种、施肥到采收加工,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为了品质,我们等得起!”药农孙致高在田间查看牡丹长势时自豪地说。如今,这株千年药材已成为龙山村振兴的“金钥匙”: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年增收9万元,产业带动80余户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面对长周期、市场竞争等挑战,龙山村正积极探索三产融合新路径:开发凤丹熏香、花茶等深加工产品,并计划依托春季盛放的牡丹花海发展乡村旅游。“龙山的好传统不能丢!”汪明喜坚定表示,未来将深化合作社与药企合作,让千年凤丹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图为活动留影)

本次“三下乡”活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不仅用知识和热情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更通过实地调研,深刻理解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文/舒湘,图/李浩)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7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