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皖江工学院开展“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日,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心策划并启动了以“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广德市祠山街道人民政府团工…

2025年7月1日,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精心策划并启动了以“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广德市祠山街道人民政府团工委书记李锦涛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王峥岩带领“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实践队,深入社区、乡村、自然景区及非遗工坊,通过走访调研、拍摄记录、体验互动等方式,探寻广德的人文底蕴与发展活力。实践队旨在为祠山街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借助宣传视频、文创产品、宣传册等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

 

 

图为三下乡实践活动见面会 摄制者裴度

7月8日下午,阳光明媚,广德市祠山街道人民政府会议室内洋溢着青春与希望的气息。广德市祠山街道人民政府团工委书记李锦涛,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王峥岩,以及“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实践队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挂牌仪式的隆重举行。

挂牌仪式上,王峥岩与李锦涛围绕社会实践的目的、预期成果及合作机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实践小分队的到来,将为祠山街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艺术设计与非遗文化的巧妙融合,不仅能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活力、促进经济繁荣,更能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图为挂牌仪式 摄制者裴度

第一站:社区走访,触摸民生百态

7月2日,在王庆萍同志的带领下,实践队首站走进清溪社区、凤凰社区,近距离感受广德基层治理的活力与温度。

清溪社区的“智慧密码”令人印象深刻。社区服务中心内,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居民通过数字化平台办理社保、报修等事务,全程仅需几分钟。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居民操作智能终端的场景,并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智慧社区建设的经验。“从‘跑腿办’到‘指尖办’,科技让生活更便捷,”队长张晶在拍摄笔记中写道。

凤凰社区的党建氛围浸润人心。社区内的党建文化长廊陈列着党的百年历程与社区党建成果,党员志愿者们正为独居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实践队采访了多位老党员,记录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故事。“党员的先锋作用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队长张晶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走访清溪社区 摄制者裴度

第二站:乡村探秘,解码振兴密码

7月4日,在吴琪胜同志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白洋村、白桥村、山关村,探寻乡村振兴的“广德模式”。

白洋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是实践队关注的焦点。连片的大棚内,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补水,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队员们走访农户了解到,村里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优质果蔬品种,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村民年收入较三年前增长近40%。“科技赋能让土地焕发新活力,”队员们用延时摄影记录下作物生长的动态,计划制作成农业科普短片。

白桥村以乡村旅游走出特色路。古村落保存完好,溪流穿村而过,村民将闲置老宅改造成民宿,推出“农事体验”“非遗手作”等项目。实践队拍摄了民宿内的木雕装饰、游客参与竹编的场景,与吴琪胜同志交流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平衡之道。“游客来不仅是看风景,更是体验文化,” 吴琪胜同志的话让队员们深受启发,决定为村里设计旅游宣传手册。

山关村的生态蝶变同样引人注目。曾经的“脏乱差”村落,如今街道整洁、绿植环绕,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队员们拍摄了村内的生态公园、污水处理设施,与村支书探讨“环境整治+村民参与”的长效机制。“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民生福祉,”队员邹溢松在调研中深有体会。

 

 

图为队长张晶与老奶奶进行访谈 摄制者邹溢松

第三站:自然与非遗,定格文化根脉

7月6日,在陈军祥同志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王氏非遗竹子制品工坊与卢村水库,感受自然之美与传统工艺的魅力。

在王氏非遗竹子制品工坊,传承人次王师傅展示了竹编技艺:剖竹、拉丝、编织……一根竹子在他手中变成精美的竹篮、竹扇。队员们亲身体验竹扇制作,从打磨竹片到编织花纹,深刻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每一件作品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队员们用多机位拍摄技艺流程,计划剪辑成非遗传承纪录片。

卢村水库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间,湖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队员们架起相机,拍摄日出时分的湖面波光、飞鸟掠过的瞬间,还用无人机航拍水库全貌,计划制作生态宣传片。“保护这片净水,就是保护广德的生态底色,”指导老师王峥岩在现场强调。

 

 

图为实践团前往卢村水库合照 摄制者裴度

本次2025年暑期精心策划的以“光影绘祠山,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落幕。“三下乡”实践的结束,并非学习和服务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实践队将始终秉持“服务社会、学习成长”的精神,持续提升自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力量。未来的道路漫长无垠,但队员们坚信,怀揣这段经历,定能走得更远,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他们殷切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出色地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姜额 张浩南

排版:姜额 张浩南

初审:张晶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340-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