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至 17 日,四川轻化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宜路童行” 志愿服务队赴宜宾市屏山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从校园夏令营的欢声笑语到马湖府上的城乡眺望,从博物馆里的历史回溯到烈士陵园的精神洗礼,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屏山大地,在教育帮扶、文化探索与社会观察中,触摸这座小城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脉动。
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播撒成长的种子
盛夏的屏山学苑街小学,一场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拉开帷幕。志愿服务队以 “成长与探索” 为主题,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融合非遗传承、科技启蒙与安全教育的夏日盛宴。在非遗手工课堂上,志愿者将翻花工艺的 “一变十、十变百” 与扎染的晕染技法相结合,孩子们捏着彩纸的小手在折叠中感受江南技艺与川南民俗的碰撞;
科技探索课上,无人机盘旋的嗡鸣与编程代码的逻辑交织,让山区孩子触摸到现代科技的脉搏。
“安全知识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守护生命的铠甲。” 志愿者袁子豪在设计课程时说道。团队特意联合当地派出所,将反诈宣传单上的真实案例改编成情景短剧,孩子们在 “陌生人求助”“网络链接诱惑” 的角色扮演中,学会了自我保护的实用技能
。而太极课上一招一式的舒展,劳动课上 “光盘行动” 的实践,则让传统文化与生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童心。
开营仪式上,江校长的致辞点明活动初心:“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扇窗,让孩子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当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宫灯、操控着无人机欢呼时,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帮扶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梦想的启蒙。
新旧共生与发展印记:触摸屏山的时代脉搏
站在马湖府古阁俯瞰,屏山的过去与现在在视野中交融。西侧老城区的青石板巷里,挑担老人的脚步声与孩童的嬉闹声交织,灰瓦木梁的旧宅沉淀着岁月的温润;东侧新城区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车流与人潮奏响现代节奏 —— 这幅“新旧共生”的画卷,正是屏山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屏山县博物馆,队员们循着历史脉络,读懂了这幅画卷背后的奋斗故事。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沙盘前,移民迁建的影像资料让人动容:为支持国家工程,屏山百姓告别故土,在 90 天内完成库区搬迁,用奉献换来了如今的平湖万顷与新城崛起。“从脱贫摘帽到移民新居,屏山的每一步都写着‘团结’二字。” 志愿者马小净在笔记中写道。
博物馆的脱贫攻坚展区里,一组数据格外醒目:2020 年屏山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城乡面貌发生巨变。队员们发现,新县城的移民社区里,水电气网络全覆盖,绿化亮化工程让家园焕新,而老城区的非遗工坊则通过电商平台将竹编、刺绣销往全国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让屏山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红色记忆与精神传承:汲取前行的力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屏山县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7 月 13 日,志愿服务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特殊的主题教育。队员们在烈士英名墙前驻足,墙上镌刻的不仅是名字,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有屏山籍烈士的热血忠魂,也有异地牺牲的英雄丰碑,他们用生命诠释了 “家国大义”。
“我们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 志愿者张晓冉说。陵园历经两次迁建,从老县城到新城区,不变的是对英烈的缅怀。正午的阳光洒在 “山河无恙,英雄安息” 的石刻上,队员们意识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屏山的发展血脉 —— 正是这份精神传承,让移民搬迁中的百姓甘于奉献,让脱贫攻坚中的干部群众勇于担当。
社区调研与民生温度:倾听基层的真实声音
在马湖公园的树荫下,66 岁的退休教师郑阿姨用歌声唱出幸福生活:“13 年前从山区搬迁来,现在有养老金,能和老姐妹唱歌打麻将,知足啦!” 这番话道出了屏山移民的共同心声。志愿服务队在步行街与公园开展的社区调研中,收集到许多这样的 “民生故事”。
一位靠儿子服装店和高龄补贴生活的大爷,谈及政策时反复说 “感谢共产党”;经营小店的林先生展示着新旧住房的对比照片,坦言“摇号分房虽有差异,但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在征兵政策讨论中,居民们从“早年参军不求回报”到“如今政策越来越好”的感慨,折射出时代变迁中百姓的获得感。
在屏山县党群服务中心的小会议室里,书记谈起旧小区治理难题,语气恳切:“以前收物业费,不少住户不理解,邻里间也各顾各。现在搞起上门入户,大伙慢慢明白小区是自家的,缴费积极性高了,团体意识也强了!” 这番话道出了基层治理者破解难题的踏实路径。调研队在多个老旧小区走访时,见证了许多这样的转变故事。
“基层调研不是简单的走访,而是与土地的对话。”带队老师说。当队员们把这些故事整理成报告时,更深刻理解了 “乡村振兴” 的内涵:它不仅是高楼林立的新貌,更是百姓脸上满足的笑容。
青春聚力,共赴成长之约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四川轻化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全力支持。学院通过资源协调、安全保障与专业指导,为志愿服务队筑牢实践根基。“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青年扎根大地的起点。” 学院指导老师表示,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服务中深化对 “责任担当” 的理解。
团队分工明确:周常瑜统筹协调,张晓冉负责影像记录,袁子豪专注文字整理,马小净主导社区调研,蒋金桃主抓视频剪辑,队员们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确保夏令营教学、实地走访与调研记录高效推进。从清晨调试设备的忙碌,到深夜整理资料的专注,青春的热忱始终贯穿全程。
实践致远,书写未来答卷
三天的屏山之行,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调研报告上的文字,更是对 “成长” 的多元理解:孩子们在夏令营里的点滴进步,是成长;屏山从贫困县到新城区的蜕变,是成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基层,亦是成长。
“我们带不走屏山的蝉鸣与阳光,但能带回去对责任的思考。” 队员们在总结会上说。未来,“宜路童行” 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关注屏山的教育与发展,通过线上课程、资源对接等方式延续帮扶,让这场 “成长之约” 跨越盛夏,走向更长远的未来。
正如学苑街小学教室里遗落的那颗大白兔奶糖,带着孩童的温度,也映照着青春与大地的双向奔赴 —— 这份温暖,终将在时光里沉淀为最珍贵的成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