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时光无界・银龄智享”——“时间银行” 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实践纪实

“时光无界・银龄智享”——“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实践纪实今年7 月,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时光守护者” 团队…

“时光无界・银龄智享”——“时间银行”

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实践纪实

今年7 月,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时光守护者” 团队启动 “时光无界・银龄智享” 实践项目,融合统计、财税、国贸等多专业力量,深入北京朝阳区、石景山区等 6 个城区的 9 个社区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探寻“时间银行”在时长统计、跨区兑换、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落地路径,为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

当 “青春力量” 遇见 “银龄需求”​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互助养老已成为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重要探索。2023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0%,“421 家庭” 赡养压力日益凸显,“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 的 “时间银行” 模式被写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成为应对挑战的新尝试。

7月上旬,实践团队分头前往各社区展开预调研工作,从胡同深处到驿站角落,记录下“时间银行”落地的真实褶皱。

图为团队在外交部街社区合照

在东城区外交部街社区,社区服务志愿团队体系建立比较成熟,小巷管家穿梭街巷、公益编织组指尖生暖,医养联合体、14 对 “一对一” 爱心帮扶小组更让温情落地。但人手紧、资金少、养老驿站价格高等仍是养老工作绕不开的难题。

“编织都有考勤记录,但每织一件作品,那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织一件大毛衣要半个月,哪能像上班打卡那样记时间”,社区公益编织组的李阿姨如是说到,“从前我们也做了很多志愿活动,这些时间又该怎么算?”——要推行“时间银行”,首先要解决时间记录的问题。

高书记提到,“早在10年前(大概)就倡导“时间银行”了,可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和运行,只是一味的调研、了解,确实觉得不能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好方法、好点子、好的指导理念”。

图为成员对外交部街社区高晓霞书记进行访谈

图为外交部街社区公益编织组集体合照

图为成员听取外交部街社区居民老人对“时间银行”的建议

朝阳区光华里社区的智能养老系统通过对接饿了么等第三方,助餐服务实现“一键下单”——全区通用的 APP,缓解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关于“时间银行”模式下的“京彩时光”小程序平台,结合之前试运营的状况,社区工作人员指出,要将平台运作并扩大普及面,先要解决登录难系统易崩的问题。此外,部分老年人防范意识较强,对上门志愿者难以建立信任,需要社区工作者协助引领,这间接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的负担。因此,只有打造一个权威可信的平台,在老年群体中加强宣传推广,建立他们对平台的信任,方能保障该互助模式持续顺利运行。

图为成员对光华里社区书记进行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与光华里社区活力老人进行交流后合影

在昌平区天通中苑第三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7%,其中250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依靠“报警器项目”应对紧急情况。面对照料需求,社区书记直言困境:“年轻居民常忙于‘996’工作,精力有限;低龄老人又需照料孙辈分身乏术,志愿者从何而来?”相似的挑战也存在于石景山八角街道。杨庄南区社区“诚和敬”养老驿站的赵站长指出:当前2名护工需要同时照料8位老人,站长数量一减再减,养老行业利润极其微薄;若要引入“时间银行”模式,目前最缺乏的是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

图为团队成员在昌平区中三社区开展实地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景山养老驿站开展实地调研

为让调研更贴近老年群体,团队结合预调研反馈,设计“人工辅助+简化选项”的问卷填写方案,并通过对“服务接受者”与“服务提供者”两种身份的区分,进行问卷的进一步优化。在昌平区霍营街道龙锦苑东一区社区,队员们一边帮老人读题,一边记录他们对“时间币”的困惑:“这币将来真能换到服务吗?”这样的疑问,成为后续方案设计的重要坐标。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老人填写问卷

从曾经的试点社区到从未接触过“时间银行”的传统养老社区,这些老年人口占比高、服务需求多元的样本,为调研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底色。

当 “数据智慧” 碰撞 “养老实践”​

统计与数学学院的专业优势,让调研不止于“走街串巷”。7月下旬,团队用SPSS、R语言构建参与者画像,发现一个关键现象:60-70岁低龄老人贡献了70%的服务时长,但多数需求集中在陪诊、手机教学等领域,与现有供给存在错配。通过词频聚类分析,“时间准确记录难”“时间币信任度低”“服务标准不统一”“激励不足”成为提及率最高的四类痛点。

图为调查统计词频图

“南京全市覆盖的经验、上海区块链存证的技术,都能为北京提供借鉴。”团队成员在7月整理的《典型模式对比表》上标注着各地亮点。然而,本土化落地仍面临现实挑战。西城区负责“京彩时光”项目的秦老师透露:“我们2000人的志愿者队伍里,70%是60-70岁低龄老人,每年因健康原因退出的占15%,新鲜血液补给是道硬坎。”这与密云区檀营地区的调研形成呼应——那里的农村转城市居民虽对“时间银行”全然陌生,但听完“帮邻居买菜可存1小时服务”的讲解后,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试试”,朴素的互助意愿为模式落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团队与西城区相关负责人秦老师进行线上访谈交流

当 “创新成果” 扎根 “社区土壤”​

为让“时间银行”真正走进邻里日常,结合预调研的成果及前期访谈交流反馈,7 月中下旬,队员们奔赴朝阳光华里社区、昌平龙锦苑东一区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正式调研与精准宣传,讲解养老互助模式与时间银行政策、演示“京彩时光”小程序操作、进行反诈知识宣讲、开展手机使用科普,现场无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图为团队成员在朝阳光华里社区开展科普讲座

图为团队成员在昌平龙锦苑东一区社区开展宣讲及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密云檀营第一社区开展科普宣讲及正式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与密云悦欣嘉园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图为团队在东城外交部街社区开展科普宣讲

从访谈调研到定制方案,再到接地气的宣传,这些带着社区温度的“数智赋能”创新成果,正让“时间银行”从试点的概念,变成街坊邻里能触摸的互助日常。

供稿丨中央财经大学“时光守护者”青年实践团队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551-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