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选调启示录:当理想照进泥土

清晨的舜皇村,炊烟袅袅。我走在湿润的田埂上,看着这个已成为我“梁家河”的村庄,思绪万千。两个月前,我带着憧憬而来;如今,带着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前行。这段时光中所有的…

清晨的舜皇村,炊烟袅袅。我走在湿润的田埂上,看着这个已成为我“梁家河”的村庄,思绪万千。两个月前,我带着憧憬而来;如今,带着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前行。这段时光中所有的迷茫、锤炼与成长,都已被浓缩在“选”、“调”、“生”这三个朴素的字眼里,它们是我解锁基层工作的密钥,也是我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最真诚的回响。

“选”定方向,是初心如磐的启程。 “选”, 从来不是单向的抉择,而是一场饱含深意的三重唱和。的选择,初心驱动的主动奔赴。这份选择,源于大学校园里数次乡村振兴实践时被点燃的热忱,源于“让青春在基层绽放”的朴素理想。 “农村广阔天地,农业大有作为”,殷殷嘱托在耳畔回响,我更加坚信,舜皇村这片土地就是我的梁家河。组织的选择,是信任赋予的千钧重托。通过层层选拔,我们被寄予厚望,作为后备人才的“种子”被播撒在基层沃土。这份“选”,是组织的严管与厚爱,它时刻警醒我,身份意味着责任,必须茁壮成长,方能不负期待。的选择,是实践检验真心认可记忆最深的是村里小吃店的老板娘,起初因怕投入无回报,对改善卫生十分抵触。我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从帮她收拾碗筷、送去新桌布、一起琢磨新菜单做起。当游客因环境改善而好评、她因此增收后,她对我的称呼也从客气的“美女”变成了亲切的“小陈”。这一声呼唤,是基层对我最真诚的“选择”。

   “调”以砺才,是淬炼成钢的成长。“调”,生动勾勒出我们工作的常态,它既是岗位的流动与锤炼,更是角色的定位与担当。在动态淬炼中褪去“书生气”我所驻的舜皇村正值文旅项目攻坚期,我被“调”入专班,负责统筹协调各小组。从伏案疾书的机关办公室,“调”至矛盾交织的田间地头;从材料文书的案头,“调”至项目推进的一线会场。正是在这不断的“调动”中,我也逐渐打破了“书生气”,磨厚了“泥土香”。在承上启下中做好“翻译官”。 选调生生于“象牙塔”,工作在“田埂上”,天然成为连接政策与民意的桥梁。在解释惠民政策时,需将政策上的条文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让好政策从纸上“走”入田间;在反映民意时,要将基层呼声“调”整为有数据、有分析的理性建议,好让基层声音能更顺畅地向上传递。

   “生”根发芽,是汲取养分后的绽放。“生”,是我们最本真的状态,是持续的成长,也是所有努力的最终归宿。甘当“小学生”,扎根实践课堂。李大姐反映充电桩坏了三个月,我打了几次电话都石沉大海。驻村干部一句"语言利他,行动利己"让我茅塞顿开。再联系负责人时,我换个角度提醒:"马上国庆游客爆满,充电桩不修好,游客投诉会让大家都很被动,也增加你们工作负担和负面影响。"没想到这次对方态度大变,不仅解释原因,还承诺节前修好。这堂实践好课教会了我真正的沟通是点亮对方心中的那盏灯。勇为“新先生”,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青年选调生,我们也被期待能用新知识、新视野服务乡村。无论是帮助村里设计宣传文案,还是用智能工具整理档案,我们要努力将所学化为所用,成为激活乡村的“一池春水”。心系“大民生”,守护万家灯火“生”的落脚点终在“民生”。推进房屋回收时,75岁的独居王奶奶成了我心头最深的牵挂。如何在落实规划与保障老人安享晚年之间找到平衡,是对我们工作最真实的检验。我们与村干部反复商议,最终将新建茶文化中心一层辟为过渡居所,这里饮食起居方便、出行便捷安全,能最大程度消解老人的不安。当王奶奶的眉头舒展时,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工作的成效,就体现在这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身上,体现在能否守护好百姓最关切的切身利益里。

基层时光虽短,却足以让理想的种子找到土壤,让青春的脚步更加坚定。既然选择了脚下这片希望的田野,我便只顾风雨兼程,在“调”的动态中锤炼筋骨,在“生”的沃土上汲取养分。前路漫漫,唯有奋斗。我将继续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这片大地上奋力书写一名新时代选调生的无悔答卷。(文/陈楚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6156-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